永電公司 超導熱的先驅
陳樹鍊 以技術打底 靠發明領先
洗完澡後喜歡在浴室「梳妝打扮」的朋友一定覺得浴室裡有一面「除霧鏡」真好,否則「霧煞煞看攏嘸」豈不煞風景。造福無數愛美人士,國內的銷量就已超過三千萬組的「電熱除霧鏡」,就是永電公司的傑作。另外,每輛汽車的後窗除霧熱線也是出自該公司手筆。
想到要採訪有「金頭腦」之稱的陳樹鍊先生,真是讓人既期待又羨慕:那麼多的點子哪裡來?充滿創意的發明家講起話來是否會一副天馬行空的樣子?…想不到,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採訪的陳先生,展現出的卻是敬業務實,迅速而又有效率的人格特質。這讓我了解創意與發明絕不是憑空想像,而是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多方的觀察與培養。看看陳先生的故事,多用一點心,您也可能成為發明家喔!
一馬當先做前導
永電公司能在電熱界一鳴驚人,可以說一開始就有不一樣的方向。陳樹鍊回憶說:「創業時我就想,如果做,就要做別人不容易仿冒的。到現在我還是堅持這一點。」從研發出第一片超薄電熱片,永電就一直專精於「電熱」。開發更有效率──可以瞬間加熱,更省電──小電池即可、突破高耗電耗能的觀念,更安全──可以急速降溫等的產品,一直是永電的目標。至於更精密的技術,例如第一個非金屬導熱的「陶瓷電熱器」,永電一樣是一馬當先。
不斷的研發與技術升級就成為永電的特色。加上產品的生活化,幾乎讓永電立於不敗之地。可是陳樹鍊依舊不以此自滿,因為創造力與研發也得跟時間賽跑,否則:「一旦被人家超越,就變成『夕陽工業』了,不努力也不行。」
專利獲獎一籮筐
實在很難想像一個公司所生產的數百種產品幾乎都有申請專利,從小家電到高科技超導熱技術,專利證書一大疊。還有各種發明比賽的金牌獎,如全國發明獎-金頭腦獎、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德國紐侖堡發明展-金牌獎、第五屆國家發明獎等等,簡直不勝枚舉。
靠專利壟斷市場,是想大賺一筆嗎?陳先生表示:「專利只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侵犯到別人的技術,而且永電也從未舉發別人仿冒。事實上,永電的技術層次已經複雜到讓人難以仿冒。國際比賽得獎也只是希望透過國外認同,讓行銷更方便而已。」
陳先生說:「德國雙人牌剪刀、美國可口可樂,有歷史有知名度。台灣沒歷史沒品牌,怎麼跟人家競爭?只有靠技術、靠發明,有新東西才能搶占國際市場。」在電熱界一提起永電真是無人不曉,就連國外知名大廠都知道台灣有這麼一號人物。陳先生表示永電之所以「出名」,不只是因為做得多,而是因為做得「專門又特殊」。
現在永電已經不用拜訪客戶,靠著新技術與好口碑,有需求的客戶自會慕名而來。專利是最好的行銷利器,永電公司就是最好的明證。
天助自助者
一點點機緣
永電公司的產品常因為功能特殊而熱賣。但是有些產品的上市成功,還是需要一點點的機緣。例如,「超導熱加遠紅外線三溫暖烤箱」開發成功一年之後,竟然還是乏人問津,一直擺在倉庫裡,賣不出去。無意中被日本做雜誌的朋友看中,「我幫你刊廣告試試看」,結果雜誌一刊,想不到這個能夠美容美膚而且「無蒸汽、無臭味、免清洗」的三溫暖烤箱,第一次就賣了 5 千組,現在已成為熱銷產品。倉庫擺一年,一上市卻又一炮而紅,好產品就是不堪寂寞。
還有新研發的「透明金屬」,可以使用在汽車前面的玻璃與安全帽上,讓開車的人看得見又不會因為天雨而「卡霧」,這項產品永電也已開發成功兩年了,現在終於有買主上門。「總不能我們自己去生產汽車吧!我們都是超前研究,機會成熟自然就有市場。機緣跟命運都是努力得來的,所謂自助而後人助,自己專精的話,自然會帶來比較多的機會。」
陳先生以近似無所求的心態做好開發創新的工作,無形中卻為公司儲備了蓄勢待發的能量,一觸即發。
中華衛星找上門
永電的超導熱不僅在國內產業界闖出名號,國際大廠杜邦公司更是在走紅產業界與學術界的永電,最後也受到政府的重視與肯定。不僅參與 IDF(經國號戰機)的生產行列,還在 1993 年被國家太空計畫小組甄選參加國內第一顆中華衛星的電熱元件製造。
「年輕時我就會思考,很會掌握方向,這是我比較有利的地方。現在一路走來,自己很清楚方向沒有錯掉。」陳先生憑著無限創意,經過十幾年的穩紮穩打,帶領永電邁向首屈一指的電熱王國。
反向思考
陳樹鍊第一次買車時就表現了 「異於常人」 的作風。「一般人都是到銷售點展示中心去看去挑,我先到修理廠去看去問,看看我想要的車種是不是經常進場維修,或是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樣我就可以買到故障最少、問題最少的車種。」 陳先生表示:「正向思考大家都會。事實上,反向思考一下,可能範圍就多一點,也可能找到比較特殊的方法。但我可不是思想叛逆。」
對於紛亂的政治,陳先生也有其獨到之見解。「生意人不要參與政治,每個人領域不同,看事情的觀點也不一樣。企業家專注於自己的事業,然後經營成功,照顧好客戶與消費者,這樣就可以了。政治的事、大環境的事,就交給別人吧!我安天樂命,在什麼環境,我就怎麼適應。」
談到對目前教育的看法,陳先生認為,大家對於義務教育的要求標準,都是通才,即每一科都要達到某一水準,其實,「不要要求通才,不是每個人每一科都可以唸得很好。這樣學生為了過關,反而會花很多時間在不喜歡或學不來的科目上,有興趣、有能力的科目卻沒有時間去讀得更好,這樣豈不浪費,豈不可惜?」正當大家習慣於 「正規訓練」 時,陳先生鼓勵大家胡思亂想、勇於嘗試。小地方小觀念或許也可以成為發明。
訪談中,我們無意中發覺陳先生左手還戴著手套。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隨時都要準備工作」。的確,就連許多受採訪及領獎的照片裡,都可以看見陳先生左手帶著白色手套,這樣陳先生可以隨時掌握「靈光乍現」的創意,並馬上採取行動。這位集發明家與企業家於一身的優異人才,成功絕非偶然。
創意渾然天成
幸運中獎還挨罵
陳樹鍊是典型的農家子弟,小時候養雞、種田、挑水,什麼都來。陳先生回憶說:「雖然要幫忙的事不少,我的童年還算蠻自由的。父親是個大好人,不太管我,不曾打人、罵人,所以我的思想空間比較大,不用擔心說錯話做錯事。」不過,有一件事情還是讓他差點挨罵。有一次陳樹鍊買了一張愛國獎券,結果竟然中了第一特獎,這可不是小數目!正當大家雀躍不已時,想不到爸爸卻嚴厲的說:「以後不准再買!幾百萬張獎券,給你號碼你都找不到,不要有僥倖心理。」獎券雖有中獎希望,大獎卻是「千載難逢」!還是省下來吧!因為買獎券的錢在當時可是可以吃兩餐的。陳先生從此不再買獎券,因為只有腳踏實地才是正途。
一身工夫打基礎
唸初中高中時,陳樹鍊就外出打工做黑手。在大光活塞環、揚鐵公司上班時,因為老闆是親戚,就讓他每個部門都去學習,而不是單一工作一直做下去,陳先生還勤於做筆記、了解各種公式,加上有日本、德國技師做為學習對象,使他的技術奠下良好基礎,也了解了什麼是工廠,什麼是大量生產。受到啟蒙的陳先生視野因此打開。
聯合工專畢業後,陳樹鍊又在 LUCKY(幸福收錄音機)當廠長。有了技術與管理經驗之後,二十幾歲的陳樹鍊就自行創業了。初期受限於資金人力,以賣技術、幫人設計、做研究賺取加工費為主。陳先生認為:「先求深度,再求廣度;先有技術專利,再求生產。樹頭在,嘸驚樹尾作風颱。」
「年輕就是本錢。我有的是時間,可以慢慢研究先打底,再等待機會成熟。」陳先生感慨的表示,當年很賺錢的同學,例如做雨傘、做鞋子的,現在大概都關門了,要不然就是被逼到大陸去了。「許多企業都是反向而行-先求賺錢,再投資做研發。萬一時不我予時,沒有基礎,可能就經不起風吹雨打。」
根留台灣
景氣涼颼颼,說到要投資,尤其是大筆金額,幾乎每個「頭家」都是搖搖頭說「NO」;再不然就是「大膽西進」,冒著不穩定的政治風險「錢」進大陸去了。陳樹鍊說:「我們的業績一直都是向上成長,勞工成本對我們來講不是最大問題,能促進技術層次與研發能力的提高,才是永電投資考量的關鍵。」為了要保持領先,不投資也不行,而且眼光一定要看得遠,否則只能做個「跟屁蟲」。因此,即使投資超過目前能力也得做。還好經濟部有策略工業投資及銀行的協助,解決了永電的困難。陳先生表示:「像這次的擴廠投資就接近三億元,幾乎是中部最大的投資案,除了用來生產最終成品外,最重要的是擴充實驗室與研究室。」
在經濟負成長、投資也負成長的大環境下,相較於一般公司的墨守成規與棄械投降,陳先生持續開發創意、投注研發,選擇「根留台灣」的魄力,更顯彌足珍貴。